以“三色”绘就社会实践同心圆
暑假期间,人文学院组建了65支共计200余名师生团队,奔赴全国二十余个省市,围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核心理念,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让流域发展助力“大河之治”、用“数字速度”提升民生温度、以基层服务赋能乡村振兴形成三色齐绘,为魅力中国建设贡献西农智慧与力量。
以绿色厚植生态底色,集智共绘大河之治新图景。前往山东、陕西两省的4支队伍共赴黄河沿线,着力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各团队通过探访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社会风貌,聚焦黄河水旱防御工作,深刻领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沿岸高质量发展的新面貌、新图景;追溯先民沿河而居、不懈抗争水患的历史足迹,深切体会黄河流域人民扎实苦干、久久为功的强劲力量;探索沿岸村庄巧妙利用黄河滩涂资源,创新开发认领采摘、户外体验等乡村旅游新模式,激活农村经济新活力;深入挖掘张王庄村的“强村带弱村”合作模式、“黄河党群联盟”构建、“一村一品”特色发展路径,学习富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新路子。人文学子通过观变、忆史、献智,致力让“母亲河”河畅水清,让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起来,让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强起来。
以蓝色守护数字发展,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人文学院“大国村治·数字乡村治理”的29支队伍前往陕西、江西、福建等16个省30余个村镇进行调研,为数字发展解密。青年师生深入长武县调研“数字化+网格化”双线联动的基层治理新模式,重点剖析“亭口模式”如何以数字化促进三产融合;观察太平镇运用线上平台高效调节矛盾纠纷,通过综治专网线实现县、镇、村三级的信息共享与联动;考察“智慧城北”、“江村通”、“云上槐庄”等平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数智”驱动力;探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数字监管的“三扇模式”、“街长制”区域管理等乡村治理发展模式。同时项目团队重点突破村民数字素养的不均衡性,数字治理的渗透力不足和效用发挥欠缺等方面的困境,从坚持党的建设、加大载体创新、强化数字赋能方面献策献计,实现乡村治理制度化、多元化、智慧化,让乡村治理有“智”更有质。
以红色服务乡土大地,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学院组建32支暑期“三下乡”团队,聚焦“优机制,强保障,促振兴”的发展路线,走入基层,文润乡土。在西安市胡王村见证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扎实推行,该制度强化了农业产业链种、养、加、销、运一体化的创业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力量;在延安市桥镇乡调研“樊九平式”调解模式,及时有效地化解群众纠纷,成为探索多元共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亮点;团队成员多地考察了“法律明白人”机制,该机制持续深化基层普法教育,坚守法律底线,进一步激发农村地区法治建设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筑牢了法治基石。人文青年还聚焦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新村民”角色在乡村建设中的塑造、禁毒知识的普及宣讲等,通过参观学习及深入探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建议。
终审:常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