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祥鹏教授应邀前来讲学
编者按:今年,学校将迎来建校90周年校庆,为进一步展示学院办学成果、育人成就,营造浓郁校庆氛围,学院将围绕未来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农业历史等主题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和校友代表等举办系列学术报告。
3月15日晚上,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闵祥鹏教授应邀于学院2206会议室作题为“面向精神世界的中古灾害史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杨乙丹教授主持,研究所全体师生参加。
报告会上,闵祥鹏首先阐释了人类对灾害认知的层累与突破,他指出,中古时期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灾害观念,这些灾害认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彼此融合、补充、交叉,体现了中古民众对应灾知识的不断累积。接着,他进一步介绍人们对灾难记忆的存续与解读。他认为,灾难记忆不仅体现了当时民众对灾难的直观感触,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灾难的多层次感知,这些感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展现了中国古代民众的情感体验与人文情怀,成为了影响后代的文化和精神遗产。最后他指出从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能出发去理解灾害文本书写、撰述者意图以及消灾方式等,会发现古人的灾害认知不仅是恐惧、无知与迷信的表现,还是古代民众面对灾害时的心灵支撑与精神支柱。
此次报告会内容丰富,角度新颖,不仅深化了师生们对灾害史的全面理解,更在灾害史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上为大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
闵祥鹏: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环境史与文明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课题十余项,主持国家外专高端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四项。先后在美国文学与环境学会会刊《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中亚学报》《世界宗教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多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独等及主编6部。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奖、河南省教育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励十余项。
终审:常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