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召开有组织科研工作交流会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座谈会
12月28日下午,学院在6225会议室组织召开2023年有组织科研工作交流会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座谈会。学院五个团队首席专家及团队骨干成员共计30人参加了交流座谈。
会上,“数字治理与乡村振兴”团队、“未来农业法治研究”团队“基层治理与乡村建设”团队、“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团队、“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历史与文化遗产”团队等五个团队,分别汇报了2023年度团队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的具体工作及取得的成绩,横向对标对比存在的不足,研讨下年度的任务目标和工作计划。
与会人员共同学习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结合团队研究方向,畅谈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有组织科研,探索农业农村高质量建设发展的路径。
“未来农业法治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崔彩贤教授认为,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方向,培育乡村产业,切实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必须依托农村特色资源,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树立品牌,形成业态群,增强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层治理与乡村建设”团队首席专家马良灿教授认为,当下重要农产品成本增长、供求关系紧张的形势下,要落实粮食产量目标,保障粮食安全。一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二要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围绕种业等方面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新品种;三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健全收益保障机制,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团队首席专家何得桂教授认为,要推动乡村产业的提质增效,将创新融合到乡村发展过程中。在突出地域农产品特色的基础上,强化地理标志品牌相关产品的发展,突出质量和效益,同时要推动三产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借助新技术应用催生新业态。
“数字治理与乡村治理”团队张世勇副教授认为,要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扩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方面,要保障农民基本生产性收入、劳务收入,做稳农民收入的基本盘;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土地、林权等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的转让,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大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比如产业奖补等补贴力度,增加政策性收入。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历史与文化遗产”团队首席专家杨乙丹教授认为,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化历史的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深埋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中。在新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涵养乡风文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双重目标。
学院院长赵晓峰教授指出,农村建设过程中既要聚焦“硬件”又要突出“软件”。一方面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注重普惠性和基础性民生建设,加强道路、物流、能源、网络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乡村和农村电商的发展打好设施基础;另一方面,要持续健全乡村组织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比如数字政务、移动政务、大数据等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做好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最后,学院书记朱宏斌教授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我们农林院校学者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要坚持用大历史观看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时代背景下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强化的建设奠定基础。
终审:常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