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拟推荐优秀导师——何得桂
一、基本信息
何得桂,男,1982年4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bwin必赢公共管理系主任、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三农”咨询专家、陕西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杨凌示范区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市高陵区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宝鸡智库专家、中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政策研究咨询专家;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委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师资库入库教师、团中央和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评审员、陕西健康扶贫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杨凌农业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农村观察》、《甘肃社会科学》等10多个期刊的匿名审稿人,《党政研究》青年编委。
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
主要培养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时培养农村发展领域等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创新、乡村振兴与党的建设。
三、育人成效
1.对所属学科主要贡献
认真响应学院号召,全力支持社会学学科建设,并于2021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所指导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较高。2019年起担任公共管理系主任,新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并于当年招生;大力引进优秀教师,使公共管理学学科师资力量快速壮大,影响力日益增强。2023年组织撰写公共管理学一级硕士点申报材料、召开专家论证会,目前学位点已通过审核,有望明年开始招收公共管理学的学术型研究生。
注重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影响力。2022年举办“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公共政策创新研讨会”的受到学界好评。2023年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基层治理创新高端论坛”,《中国社会科学网》《今日头条》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会议还确立了打造基层治理研究的“西北重镇”的学科建设目标并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
作为第一主编在科学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教材《学术规范与创新》,参编教材《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程》,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目前正在编辑出版《乡村社区治理》教材。2017年以来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获陕西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撰写的研究报告获国家领导人批示,有力支撑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
2.人才培养支撑条件
拥有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地方政府委托项目40余项,2017年以来共计到位校外经费超过400万元。有条件支持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学术交流以及购买图书资料的经费等。
组建“田野与治理”读书小组并认真指导。2017年开始,组织研究生集中阅读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先让研究生分工读书,然而集中汇报、讨论,最后对研究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并结合现实问题展开理论分析。
依托固定观测点,开展有学术关怀的田野调查。2017年以来,每年带领学生到汉阴县、石泉县、富平县和大荔县进行田野调查,并且引导学生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思考解决的办法。同时,手把手指导研究生撰写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
3.人才培养成效
2017年以来,共指导研究生64名,其中在读博士生6名,在读硕士生15名(社会学5名,农村发展7名,公共管理3名),毕业学生有43名,其中包括7名全日制社会学专业研究生,18名全日制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9名非全日制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9名非全日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
截至目前,指导的研究生共有7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其中:2019—2020学年是徐榕、武雪雁、李莹,2020—2021学年是武雪雁,2021—2022学年是李想、韩雪,2022—2023学年是王盛罡),同时还有3人次获得校长奖学金(公晓昱、梁佳玉、王怡涵)。指导学位论文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2篇:《集成治理视角下农村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研究——以汉阴县“321”基层治理模式为例》和《农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管护实践及机制构建——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共有18人次获得校级优秀研究生/校级研究生先进个人称号(其中:2020年3人、2021年3人、2022年4人、2023年8人)。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达到100%。在升学方面,有5人到四川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在全日制毕业生当中,有3人入选省级选调生、2人到大学担任辅导员,3人被地方政府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所指导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已有8人成长为科级和处级领导人员。
指导研究生提升学术写作能力并发表高水平论文。所指导的研究在《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学术界》《学习与实践》《社会主义研究》《江淮论坛》《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三农”领域权威期刊《中国农村观察》和《农业经济问题》4篇。研究生参与撰写的文章累计有4篇在全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奖,分别是《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中的基层组织建设》、《习近平同志关于特殊贫困群体脱贫的重要论述》、《基于贫困治理视野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石泉探索和启示》获陕西省第六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二等奖。指导硕士研究生李想的论文《多维赋能与责任重塑:乡村组织的制度化调适》在陕西省第七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中被评为高质量成果B档。
在社会服务方面,研究生李想、王怡涵参与撰写的咨政报告《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石泉探索和启示》刊发于《社科要报》并获陕西省主要领导人的肯定性批示,省社科联专门致函感谢何得桂教授团队,并明确指出:“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对省社科联项目成果转化应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研究生参与撰写的《奋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种业强省建设》刊登于《调研与决策》、《以农村“三变”改革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刊发于《改革工作动态》、《生态共富:山区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路径——关于潼关县桐峪镇上善村的调研与思考》刊发于《渭南调研》。
研究生参与撰写的《积极探索脱贫攻坚的有效实现方式——镇安县“三带四联”模式调查研究》获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的重要批示:“报告有借鉴、推广价值。”《陕西脱贫攻坚》简报专门刊登了该报告的主要内容。陕西省扶贫工作部门致函感谢信指出:“何得桂同志及其团队成员徐榕、陶钰、武雪雁、公晓昱等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政策宣讲、脱贫评估、脱贫攻坚奖评审等多项工作,认真开展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理论及政策研究,向党和政府积极建言献策,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体现了学者的使命和担当。撰写的《积极探索精准脱贫和质量脱贫的有效实现方式——千阳县脱贫攻坚“项目超市”调查研究》《中国脱贫攻坚调研报告:秦巴山区篇》《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的镇巴经验研究》等成果被我办采纳应用,并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为我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智力支持。与此同时,何得桂团队还承担了《陕西脱贫攻坚纪实》书稿写作任务,为全面总结陕西脱贫攻坚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10月,研究生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的《黄河流域社会治理样板县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畅销机制构建》、黄河流域脱贫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项成果均入选第五届沿黄九省区黄河论坛优秀社科研究成果。
研究生徐榕、武雪雁、刘翀、公晓昱、李玉、李莹、陶钰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的智库报告《中国脱贫攻坚报告:秦巴山区篇》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同步翻译成英文面向全球出版,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该成果2022年荣获陕西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