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系列大课开讲
“生态文明建设,西农的责任,我的责任。”9月1日,我校“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系列大课开讲仪式在南泥湾革命旧址广场举办。校长吴普特为首期示范教学班授旗并作主题报告,副校长陈玉林主持开讲仪式,南泥湾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折克银作“红色文化传承下的南泥湾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教学。
吴普特为首期示范教学班授旗
吴普特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人类文明进步的4个阶段,解析了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以及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希望同学们胸怀国之大者,成为知农爱农,具有强农兴农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陈玉林主持开讲仪式
折克银作现场教学
陈玉林表示,之所以选择在南泥湾革命旧址举行开讲仪式,一是为了告慰革命先贤,二是为了告知师生,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高度重视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南泥湾开展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大生产运动,就是典型案例。三是为了告知所有人,一代代西农人牢记服务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使命,积极投身黄河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西农人同样肩负着重大责任,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学校将以示范课为基础,进一步吸纳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打出西农生态文明教育“特色一招”。希望同学们在生态文明教育中领会生态内涵,领悟学科使命,感知农业前景,树牢农字招牌,强化知农爱农情怀。
2012年以来,学校以秦岭火地塘试验林场为平台,系统推进“大美秦岭”生态文明教育,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打造出了一张生态文明教育的靓丽名片。在此基础上,校长吴普特结合自己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的思考,以及学校独特的学科资源和区位优势,于2019年提出“南秦岭、北黄河”相呼应的生态文明教育构想,北线以学校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为主要依托,开展“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副校长陈玉林多次带领课程组现场考察调研,教务处组织专家多次研讨,最终形成了与国家战略对齐、与塑造学生核心价值观看齐的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该课程由教务处规划建设,人文学院牵头,与水保所共同实施课程建设与教学组织工作。相关学院选派专家教授承担相应教学任务,并按照“一院一课”“一站一课”原则开设学院特色实践体验课。目前,已形成校级《黄河流域地质与地理探源》《黄河历史文化解密》《黄河流域水土治理与生态修复》《科技兴农与黄土高原生态变迁》《黄河流域动物资源与利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黄土高原地域文化与乡村建设》《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8个理论专题课和《古树保护与森林文化》《黄土高原地质与生态环境》《壮美九曲黄河》《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南泥湾精神与陕北红色文化》《陕北地域文化与民间艺术》6个现场体验课组成的课程体系。
本期“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教学课为期一周,共有来自6个学院的60名同学参加,按照专题课堂教授、现场体验考察、集中研讨方式开展。期间,同学们赴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黄帝陵、洛川国家黄土高原地质公园、乾坤湾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南泥湾革命旧址、安塞民间艺术馆、安塞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等地开展实践教学,听取我校林学院赵忠教授团队,资环学院张青峰教授团队,水保所王国梁研究员团队,经管学院夏显力教授、石宝峰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邓瑾教授,人文学院杨乙丹教授以及陈遇春教授团队专家的现场授课和讲座。
人文学院研究生金俊杰表示,尽管此次自己是通过负责带队参与到课程,但同样收获满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多学科团队的教学,让自己开阔了眼界,更加坚定了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感受到了自身学术积累的欠缺,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农业农村广阔舞台大展身手。葡萄酒学院2020级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姚昕俣同学表示,母亲是陕北人,自己小时候也住过窑洞、睡过热炕,此次课程学习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陕北,无论是地质地貌,还是农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切身体会和感受。同样来自葡萄酒学院的肖庆表示,在榆林上中学时有几次遇到沙尘暴,到了教室同学们个个成了“土人”,彼此还互相取笑。而如今通过课程实践和学习,了解到陕西整个绿色面积向北推动了400公里,学校更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由衷为自己是一名西农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党委校长办公室、教务处、人文学院、水保所、安塞试验站等单位负责同志,参与示范课程的全体师生参加开讲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