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为参加“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的师生作报告
“我们为什么要开设‘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我们该如何学好‘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7月20日,在延安市延川县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乾坤湾景区,校长吴普特为参加“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100余名师生作了主题报告。
吴普特指出,“秦岭作为我们的父亲山,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学校南枕秦岭、北望黄河,躺在父母怀抱中,西农人有责任、有义务,也更应该有担当将父亲山和母亲河保护好,发展好。”“大美秦岭”和“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是基于服务国家战略、结合学科使命、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意识的创新举措,既有时代意义,又有学校的使命担当。希望同学们在感性认识上有提高,理论上有提升,实践中有思考、有探索,让黄土高原的明天更加美好。
吴普特强调,“就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而言,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山绿了、水清了,更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同时也要学会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我们要对自然现象刨根问底,践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吴普特指出,黄河治理的根本问题是水沙不协调。黄河泥沙从哪里来?主要是黄土高原,也就是处于阴山以南、秦岭以北、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的广大区域。黄土高原干旱缺水,土壤结构特殊,是一种点棱接触、支架式多孔结构,具有不稳定性。一旦地表产生径流,容易发生比较强烈的水土流失。因此,要解决黄土高原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水土保持。吴普特向大家介绍了我国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采取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分析了种种措施的利弊,由此引出了我校朱显谟院士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及学校开展的相关工作。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围拢到吴校长身旁,就新质生产力在生态治理治理过程中的如何应用、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蕴含的科学道理、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阶段和相应措施、乡村振兴、未来农业等与吴普特进行了深入交流。
人文学院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焦紫阳说,吴普特校长的报告让他印象最深刻就是一代代西农人用实际行动使满目疮痍的黄土高原变成绿水青山的故事。作为一名农村发展专业的学子,将继续深入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林学院林产化工本科生于承泉说,吴普特校长的报告案例详实,让人印象深刻。作为林学青年,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结合专业所学,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生命学院本科生胡国杭说,通过所见、所听、所学,改变了自己对黄土高原的刻板印象,也为黄土高原山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由衷高兴,切身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内涵。
终审:常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