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之《恪守》
已过了一个春夏,又一片喧嚣在这方校园的土地上空走远,而往日的记忆依旧在炽热地燃烧,人文楼前不变的绿色,三楼窗外还在的紫色小花,还有窗前依旧坚定而关切的眼神,定格成为时光胶片,向我诉说着流变中的恪守,沉淀后的芳馨和最初的信念。
如果问我读研这一年以来谁对我的影响最大,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我的导师张世勇老师,他用平实而深邃的话语打开我的视野,用日复一日的行动告诉我恪守的真谛,时光一载,依旧如初……
十年恪守一方地 一腔热血三尺台
张老师生长在陕西省华阴市的一个小村庄,也许童年记忆中泥土的清香,还有那些辗转不眠的野花和粗犷的线条,都给予了他朴实的岁月和务实坚韧的性格。虽然多年后老师为了理想走出了家乡那方黄色的土地,但农村的问题,家乡的牵绊依旧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远行的车马带不走田垄上深深的车辙,老师怀着最初的质朴与认真,奔向他研究“三农”问题的浩瀚。
十多年以来,张老师先后在10余个省的农村进行深入调研,与当代农民和农民工亲密互动,抑或奔走于崎岖的山间小路,抑或暴晒在炎炎烈日下,厚实的大手与深厚的掌纹似乎都在默默诉说着田野调查中的艰辛与不易。老师通过了解新世纪农村内伦理关系、权力结构和流动状况等等方面上的变化,来把握新乡土社会中关于人口结构,土地流转状况、农业发展模式和村治模式中的相关问题。他曾告诉我们:“世纪之交不仅仅只是一个时间结点,更是后现代视角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很多东西都被解构,看法变得非常多元,只有亲自研究,实地探访才能了解农村社会的内生结构,发现其中暗含的深刻问题。”老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理论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坚持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从他的学术专著:《返乡农民工研究》、《积极分子治村:徽州村治模式研究》中读到了他对社会巨变中“三农”问题的忧虑,读出了他对学术严谨态度的恪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十年钻研,三尺讲台,笔如烈日之热,文若璎珞敲冰。张老师将所学所得娓娓向我们道来,淡泊中将嘈杂沉淀,没有保留,打开了我们的新思路,拉长了我们的触觉,勾动着我们敏感的神经。
朝夕看露任风雪 俯仰只为不归俗
老师就是这样,举手投足中透着关中人性格的倔。当初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学术梦,辞去了国企的工作,在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的情况下,顶着压力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这着实让我佩服。
还记得我第一次见导师是在去年的早春,不大的办公室里干净整洁,书柜中摆满了书。老师告诉我学习人文社科的研究生必须要坚持阅读经典大家的专著,这是一名文科生的基本素养,只有充分的积累才会逐渐培养我们的专业自信和理论自信。老师在华中科技大学研读期间参与读书会的事情早有耳闻,书友五六人,清茶两三盏,就可以让老师在书中泡上一整天,吃饭、散步也没有让老师放松,他与同僚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见解……
岁月似乎磨平不了他性格中的“倔”,他觉得生命在于运动,于是乎不论是沉闷的五月,炙热的七月还是寒冷的一月,张老师每日都坚持跑步;他觉得国外的学者很关注中国的形势和发展状况,而国内关注国外的就相对少,于是为了能够进行跨文化研究和比较,张老师便开始学习英语。为了能够尽快达成学习目标,他可以每天坚持学习英语九小时,这样的高强度学习让老师很快便取得了成果。
张老师这种敢于探寻新领域,热爱生活,善于思考,刻苦学习的品质让我看到一种“尽可传一曲天荒地老,尽可以乱世里我自横刀”的洒脱。世界很大,也许老师依旧在攀登学术与生活的高峰,临险登高,策马笑傲。
善本经纶孕桃李 初心不改若金石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后,老师依旧将他对读书的“倔”坚持了下来,不仅老师鼓励我们多看书,为我们制定合理的看书计划,推荐优秀的书单,而且每次读书会,不论老师多忙都会赶来参加,记录我们一个月看书的成果,给予我们点评与帮助。久而久之,老师坚持举办的读书会成为了我们人文学院的一大特色,读书会的好名声吸引了其他专业的同学前来参加,影响范围扩大了很多。张老师很自豪,因为他觉得他将爱读书,读好书的治学态度传承下去了,这必将影响一代学子的文化气质。
第一次参加读书会是一个深秋,当分享我的读书成果时,还为自己不能深刻记忆许多东西,消化不了书中的思想而懊恼,那时还只是通过一味地做笔记来储存知识余量。张老师发现后第二天就把我叫到了办公室,他告诉我“不应该功利地读书,读书不是用来炫耀学识的,应当领会作者的思想脉络,拓宽自己的读书领域,正确使用读书方法。”
这确实给我了一个警醒,按照老师给我介绍的“系统读书法”、“跳读法”和“联合并读法”我开始专注地阅读,系统地阅读。很快我开始感受到隽永美妙的文字带来的喜悦,体味到思想流变过程中给我带来的快感,我似乎可以听到历史河流冲向我的巨响,妙笔生花后窒息般的宁静!
张老师用他的品质、品味和品德影响着我们走过了一个春夏秋冬。静水流深是恒久之美,我匍匐着、倾听着恪守的诉说。这就是我心中的导师,他好像一个矗立在繁芜纷杂旷野之上倔强的孩子,平静地讲述一个研究者应当有的坚持,又好像一缕清朗的月光,照进了我生命的长河,将一切化作了沉静与淡泊,让我开始细数过往,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