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聚焦民俗文化 对话非遗传人
作者:韩望雪 | 发布日期:2020-07-18 | 阅读次数: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西北地区民俗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七月中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新疆巴里坤县调研小组深入基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采访。
巴里坤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古称蒲类国,清朝前期还曾是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区域性指挥中心。在这个县城中,有8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小组通过当地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与几位非遗传承人取得联系,并且进行了深入交流。
走访过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74岁的老人,他是新疆曲子的传承人韩志敏老师。韩老师原本是一位人民教师,在1998年退休后开始接触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之后与几位新疆曲子爱好者组成娱乐班子,在多地参加演出与比赛,并于2016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传承新疆曲子的问题上,韩老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说道:“我曾在边防大队演出,也曾在幼儿园教小娃娃,我很愿意把我的手艺传承下去,如果有人想学三弦,我愿意无偿教给他。”尽管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与传承人们都在竭尽所能推广新疆曲子,但民众对新疆曲子的接受度并不高。在文化激荡的今日,许多传统文化遭到了新兴文化的冲击,新疆曲子也面临着受众老龄化、公众认知程度低等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印记,也是未来的见证。曾有人为之发出概叹,说:“一个失去文化根基的民族,是肤浅的民族,一个失去历史遗存和记忆的城市,是令人悲哀的城市。”通过这次采访,同学们认识到非遗传承人们为文化传承而付出的努力,新疆曲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的不仅是更广阔的平台,还要更多人参与其中,为之奉献。希望经历了历史洗礼的新疆曲子,能够在非遗保护中心与传承人们的呵护下,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