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赴高陵推进数字乡村治理调研团参与专家座谈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着力探讨其概念框架、理论基础、运行机制、实践路径等基本问题。目前,中国乡土社会处于快速发展转型期,正面临着农村人才快速流失、人口老龄化严重、村民利益诉求多元化等诸多难题。这些社会问题在村民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叠加甚至相互交织,使得乡村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7月20日至7月25日,人文学院赴高陵推进数字乡村治理调研团前往仁村、何村、通远村以及灰堆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暨数字乡村治理专题调研活动,并参与专家座谈。
7月25日,高陵区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通远街道网信办主任、西安邮电大学数字乡村研究博士生团队与调研团成员一同深入走访仁村、何村、通远村村委会。实地考察结束后,专家组就村内实际情况开展座谈会,针对突出问题剖析原因,基于各村优势量身定制发展规划:
仁村——聚焦旅游资源,开发绿水青山:
专家组提出,仁村应牢牢把握其特有的自然资源,依托农村区域内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与农村体验游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开发包含会务度假、民俗游览、生活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开发新型旅游模式。要将仁村旅游业从观光为主向民宿生活体验为主方向发展,提高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技术水平,开发特色文化产品,瞄准市场差异,细分目标市场,刺激游客消费,让游客“留得住、待得久”。
何村——着力技术引进,释放科技动能:
“农业科技创新”是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强有动力,并成为“2021年中央1号文件”、“十四五规划文件”中的重头戏。专家团指出,要想打破数字乡村平台运营缺乏资金支持、线上企业合作空有名号等现实困境,就必须引进新技术,加强与外界的通力合作,强化科技与农村产业、人才、企业、高校、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在高校合作方面,专家建议中特别提到与我校进行农业技术方面的合作。我校作为扎根西北地区的国家重点农林类院校,具有丰富的科研成果与专业的研发团队,是西北地区农村科技改革发展的强劲动能。加强双方合作不是“农村赢”,而是“双赢”。农村是实践的重要天地,农学专业的教学需要植根于田间,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真正转化创新成果,让“中国大棚第一村”名副其实。
通远村——培育红色产业,传承红色基因:
专家组表示,随着国家对红色旅游的重视和利好政策的出台,红色旅游发展基础不断完善,发展势头日益强劲。通远村应紧跟社会潮流,利用好当地知名IP,扩大IP影响力并进行旅游宣传,提高红色产业的知名度。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过程中,如何在保护文物资源的同时合理发掘其文化产业价值,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等倾向,成为需要村委会思考的问题。从红色纪念走向产业发展,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统筹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留存好红色文物的原真性,提升红色景区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让红色旅游真正成为弘扬红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工程。
座谈会结束后,通远村副书记带领调研团成员赴通远村党建农业生态体验园实地参观。副书记表示,虽然目前产业园还未完工,数十个大棚尽收眼底,现已初具雏形。该产业园建成后将投用于白草莓水果采摘市场,吸引西安市区居民前来消费。村党委和村民都对产业园有充足的信心,坚信白草莓采摘能够充分带动通远村农业经济发展,真正带动村民走向富裕。
编辑:李春雨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