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西农学子赴寺湾 探寻乡村振兴路
为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考察中国乡村实情,获得可靠的乡村资料,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河南巩义三下乡调研队成员前往了河南省巩义市寺湾村进行实地调研。
早上七点,旭日方升。调研小队便乘坐公交,穿过片片住宅户,到达了寺湾村西,在村民引领下,来到了寺湾村村委会。村干部热情的接待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介绍寺湾村情况。寺湾村经过改造后环境干净整洁,每片区域有志愿者负责打扫,垃圾由公司负责清理,宽敞的村间水泥路、冲水厕所,让曾经破旧的乡村焕然一新。
寺湾村处于通往偃月古城、石窟寺等旅游景点的沿线,交通便利,寺湾村有一家耐火材料厂,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村子还在开展青山工程、黄河滩开发等项目,继续助力乡村振兴。
寺湾村的土地流转情况很多,大多数农户只种植少部分小麦、玉米产出供给一年的口粮,在当地种植的也有石榴、花生等经济作物,还有电商平台帮助农户销售部分农产品。在走访过程中,队员们遇到了一个60多岁热心肠的老奶奶,老奶奶担任村妇女主任,尽管工资一般,任务繁锁,但老奶奶还是很热心的为村集体与村民服务,积极参加了很多志愿服务。另外,从老奶奶的口中了解到,当地每位老人一个月平均能拿到140元左右的养老补贴。
随着调研开展,我们发现当地村民都很热心,积极参加村子的事务,在村口的黑板上写满了志愿者的名字。村民之间也相互信任、互帮互助,不求回报。印象深刻是一位老奶奶,她被评为最好婆婆,据她反映:她特别喜欢儿媳妇,儿媳妇和儿子吵架,总是帮着媳妇。
虽然调研小队在寺湾村的时间没有几天,却产生了很多难以忘记的回忆……调查问卷很长,问题也很详细。但是,寺湾村的村民们却很有耐心,认真回答我们的每一道问题,问卷时长能达一小时之久。在调查中,我们收到了奶奶的玉米,爷爷的矿泉水,小哥哥的冰淇淋,小妹妹的友情以及无数的关心,这听起来简简单单的事情对于烈日下进行紧张调研的我们来说真的是难以忘怀也倍加珍惜。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自己曾经没有接触到的基层乡村农民的生活质量、生活状况与生活水平。还记得1966年,费孝通先生前往开弦弓村实地调查,在当时的时代,为最需要发声的百姓发声,提出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深入了解中国农民中国百姓的生活状况,深入了解中国国情,不断思考,为乡村振兴,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