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乡”约蒲城 | 乡村振兴中的农民获得感调研
这个盛夏,人文青年拒绝“躺平”。太阳依旧炽热,阳光依旧耀眼,同样闪耀的还有三下乡中寻找红色基因和充满希望与朝气的人文学子们。
“乡”约蒲城,走进“桑楼”
7月20日至23日,“人文学院乡村振兴农民获得感”调研队的队员们来到了位于陕西关中地区的蒲城县桑楼村开展“三下乡”调研。
到达桑楼村后,队员们首先前往村委会。
桑楼村村支书任书记得知队员们的来意后热情地接待了调研队。任书记对调研队的来访表示肯定,他赞扬了同学们不惧酷暑,深入农村,了解农业农民的三农情怀。
随后,任书记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桑楼村的情况。任书记说:“在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之前,我村是一个严重的贫困村,很多村民处于贫困线上,部分村民甚至存在吃饭问题。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时而停水停电,一下雨路就很难走。在党的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上级政府给予我们资金政策支持,我和村民们一起努力,办合作社、养殖、基建、各种文化活动……我们村圆满完成了脱贫任务。”
下来,任书记带领队员们在村子里开展实地调研。队员们发现,村子里道路平整,环境卫生。不远处有一个很大的广场,上面有很多运动器械,有几个孩子和老人正在活动。
走进农户,听取人民心声
调研队随机进入一个村民家里,和村民亲切交流起来。“我们村里啊,以前可糟糕了,一下雨就停电,路又不好,简直出不了门。现在好啊,给我们翻修了新房子,自来水都通到房子里边咧。还有房顶不知道装了个啥东西,不烧电就能有热水,说是啥清洁能源,可真神奇。还有茅坑,现在也整的很卫生。党的政策好啊。”村民边笑边说。
从这户农家出来,任书记告诉队员们,这户人家只有两个老人,是村里以前的重点扶贫对象,刚开始,别的人都不相信能让他们脱贫,但村集体始终没有放弃。后来,村集体帮扶他们,让他们加入村集体的养殖场,又让一个身体较好的老人在厂里做做零工,收入一天天多起来了,这日子也就好起来了,村里每一户都胜利地走出了贫困区。
扶贫成功不成功,谁说了都不算,只有人民说了才算。人民满不满意,是一切工作是否成功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最牵挂的还是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上好日子?”老人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是最好的回答。
承包养殖,从脱贫到振兴
实现脱贫是第一步,乡村振兴是我们接下来的奋斗目标。
队员们提出,想去养殖场看看。任书记爽快地答应了队员们的请求。在养殖场,负责人王站长向队员们讲述了养殖场的大概情况。“养殖场是村办集体的,村民们自愿加入,承包养殖。在上级的帮助下,养殖场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养殖技术,时常会有技术人员到这里来指导我们。我们现在将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既保护了环境,咱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现在,我们正在和几个企业谈合作,力图扩大规模,让乡亲们更富裕。”
文化振兴,让乡村“活起来”
到了晚上,广场上突然热闹起来。任书记告诉队员们,乡里即将举办今年的广场舞大赛,这是村民们正在排练呢。
一位村民说:“现在日子过得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咱也要更进一步嘛,锻炼一哈身体,听说喔外国人老说咱中国人身体不好,我就不服他。”听到这,大伙哈哈大笑起来。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在调研的最后,队员们和任书记一起交流了对村子未来发展的展望。
队员们说:“现在,桑楼村已经圆满脱贫。人民收入提升,居住环境改善,文化生活丰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下来,桑楼村要既要警惕返贫现象,还要拓展新路,让桑楼村进一步发展。我们非常希望在毕业后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
任书记说:“希望你们在大学磨炼本领,毕业后服务三秦乡亲。在桑楼村今后的发展中,我会和村民一起寻找新路子,让人民更加富裕。不忘党和人民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