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乡”约盛夏 遇“践”青春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在金色的稻田边,法律的光芒静静照耀着杨陵这片土地,农村中的“法律明白人”成为连接农民与法律的重要桥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赴杨陵区普法实践团于2024年7月29日,分别前往权家寨村和太子藏村对当地的数位法律明白人进行了采访。
法律的翻译者
权家寨村的村委会副主任权刚刚,因对法律有着不平凡的理解,成为乡村中的法律领路人。他详细解释了法律明白人这个角色的意义不仅是要了解法律,更要懂得如何将复杂的法律语言翻译成农民朋友能听懂的话。权刚刚同志用他的智慧和耐心,帮助村民们解决各类纠纷,从土地承包到婚姻继承,他以简明的话语和生动的例子,让法律服务触达每一个农户。太子藏村的村委会委员张文静也同样强调了耐心和同理心的重要性,她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生活的语言,帮助村民理解、运用法律。
点亮法治之光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打通法治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农村,普法教育尤为重要而艰巨。权刚刚同志提到,许多农民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违约或侵权行为,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张文静女士也反映了相似的情况,他们通过组织普法讲座、解答法律咨询,共同点亮了乡村法治的明灯。
桥梁与屏障
这几位“法律明白人”不仅普及法律知识,还扮演着保护农民权益的角色。在征地拆迁、农产品买卖等事务中,农民往往处于弱势。权家寨村党支部委员王麦侠女士提到,他们的工作是确保村民能够依法维权,不受侵害。法律明白人也经常上门走访帮助他们解决纠纷。他们的共同努力,成为了政策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也是防止权力滥用的屏障。
播下法治的种子
乡村普法需要精准到人,基层依法治理呼唤“生力军”。张文静女士深知,要想让农村的法律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必须从娃娃抓起。他们开始在村里的学校进行法律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尊重法律、使用法律。乡村中也设有农家书屋,帮助孩子们学习到更多知识。正是这些未来的小公民,将成为乡村法治建设的新鲜血液。如同在基层播撒下一颗颗法治的种子,法律明白人推动法治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
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总结村中的优秀做法,但与此同时,法律明白人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资源有限、知识与专业性限制、地域差异等等。许多村中的法律明白人是没有工资和补贴的,往往依靠个人自觉自主和自愿。所以完善有效激励机制势在必行;法律明白人群体往往年龄偏大,虽然经过培训,但并非专业律师,在处理复杂法律问题时能力有限;在一些人口稀少或者偏远的地区,法律明白人的覆盖度和服务频率可能远不如城市或人口密集区。所以,应该多培训一些年轻群体,让年轻人作为一种新鲜血液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国家也应进一步平衡好地区差异。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无数位法律明白人,正默默地为农村的法治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是田野间不可或缺的法律光芒,是农民心中最亲切的守护者。此次社会实践一方面有利于总结法律明白人制度实践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归纳经验启示;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法律明白人制度落实与推广的实际情况与现实困境,关注法律明白人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梗阻,提出完善思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农村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机融合,优化基层治理,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完善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进一步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根基。在实践的同时,实践团成员将进一步认真学习,精准把握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总体要求,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和专业特长,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中收获、在实践中成长。通过这次访谈,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推动法治进步的长河中,每一位“法律明白人”都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编辑:李超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