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走近传承创新前沿 感受文旅独特魅力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紫阳县对标落实“四个着力”重要要求,积极把握时代新机遇,力求以数字赋能促进文旅发展。在此基础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赴紫阳县乡村数字文旅实践团于7月22日-7月26日赴紫阳县进行实地调研,以文旅建设为线索,以数字技术为抓手,学理化分析紫阳文旅发展优势资源和定位,力图以数字文旅这一具有广阔空间与高附加值的方式助力紫阳县高质量发展。
行程伊始,团队成员与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团队进行合作,共同拜访了享誉全国的紫阳民歌艺术家权春国老师。权老师以其丰富的民歌知识和演出实践,将紫阳民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娓娓道来,使我们对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权老师提到,紫阳民歌作为传承和发扬紫阳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多次登上央视网等权威媒体平台。未来也希望能有机会和高校进行合作,让紫阳民歌走进校园,走进更多年轻人的心中。
随后,团队抵达了紫阳的另一文化传承基地——何家大院进行参观调研。何家大院作为安康市非遗就业工坊,不仅是紫阳美食民歌的传承基地,更是一座见证历史沧桑的活化石。
歌声清亮,打情骂俏,何家大院中祖孙三代的倾情演唱让我们看到:紫阳民歌早已成为紫阳人生活的一部分,演变成了他们表情达意的浪漫语言。从访谈中,我们得知何家大院的民歌传唱团队经常到周边市县、村镇中开展惠民演出,积极将流行元素和传统表演形式进行融合,目前已经成为紫阳县民歌传唱的一大名片。
何家大院第八代传承人何显鹏介绍:“千年的蒸盆子,五百年的县城。”紫阳的美食名片——蒸盆子起源于汉邦时期,因其汤清肉美、浓郁醇香广为流传,是紫阳人民的公认的团圆压轴菜。时至今日,蒸盆子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口感的丰富层次,更在于每一道工序背后蕴含的历史智慧与民俗传承。从选材到炖锅,从控时到调味,四五个小时的精心烹饪是对食材的最大尊重,更是紫阳人认真生活态度的体现。
此次紫阳之行,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视野,也让我们深刻领略到紫阳民歌与美食在传承创新中蕴含的独特魅力。作为西农高校的学子,我们自当勇担重任,为紫阳民歌和美食的传播贡献创新思路和青春力量!
编辑:李超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