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我们在行动(三)‖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
生活与杂想
寒冬一月的清晨,我在食堂吃了一碗热馄饨,彻底叫醒了我。集合、出发,有条不紊,我内心却被期待和忐忑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填满了。在车上,想起昨天导师跟我说的“一定好好吃饭”。这种感觉是不能完全表达的,简单却让人感觉舒心,一下子让我不安的心情舒展了很多。
一路向南,车开了很久之后透过车窗,能看到薄薄的雾气和郁郁的大山,让我想起了家乡冬天凌冽的寒风和裸露的黄土塬。西北的黄土高原植被稀少、水源缺乏、地广人稀,这也是西北的风土人情,也是西北贫困的一部分原因,这里的一切完全不同。
到达后的两周里,我们迅速、有条不紊同时忙碌的开展着工作。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语言,但是面对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人,遇到的情况也是完全不同。在结束每天疲惫的工作后,和室友聊聊感想、所见,可能是每天唯一的消遣了。返程的那天,我的室友李玉打趣的说:“房间的电视没能有幸等我们打开它。”
工作之外,我们每天最放松的时刻,莫过于吃饭了。不得不说,陕南的饮食十分丰富,但饮食习惯与我这个纯西北人相差甚远。家家户户挂熏肉、水产鱼类丰盛、主食大多是米饭。地方的工作人员考虑到工作可能很辛苦,每顿饭都很丰盛,也都是当地特色,不过吃了几天之后,我这个“面食控”是真的想吃面,每天想的都是我要回酒店吃桶泡面。
如果说,吃饭令我印象深刻的话,那还有一个方面是我最难忘的,出行。山路崎岖、九曲十八弯,让我充分理解和体会了“蜀道难”。每天休息不够,同学们总是想着抓紧时间在车上睡觉。可是,进入工作的第一天这个美好的愿望就被打破了。将近四个小时的山路,曲曲折折,绝不仅“十八弯”,西北高原上长大的我乐观的以为走山路不会是什么难事,可事实是,我高估了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祖国大好河山的丰富程度。听见司机师傅在说这里的鱼特别肥,这里的水含硒量很高,可我完全只能闭着眼假寐来减少晕车带给我的不适。这种情况到了第四天才有所缓解,连司机师傅也说,你看来是适应了这里的山路。
不过,除了这些困难,有许多有意思的小故事也让我暂时跳脱出忙碌的工作。第一次看到翠绿的茶树、第一次看到冒着热气儿的山泉水、第一次看到宏伟的水电站、第一次看到柚子树。湿润的气候让我在连天的熬夜工作中也没有长痘痘。生活中的小乐趣、新鲜事物总是能调适疲惫和烦躁的心情。
工作与思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脱贫工作在其中的作用的基础性、决定性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政策之下,脱贫标准和措施在不断的下沉和落实。可是,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必须围绕脱贫主体来进行,当然这也会这次评估的目的:让老百姓自己评价自己的生活和政府的工作。在为期十二天的贫困县退出评估工作中,我主要有以下思考:
一、贫困成因复杂,贫困“底子”深、尾巴大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致贫原因复杂,地貌崎岖、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少、分散且不成规模。在评估过程中,不难发现,由于地形限制,安康的农村地区房屋分布的十分分散,依山而建的房屋大多是“孤零零”的;其次,村民的耕地面积少且分散,大多耕地分布在两山之间的河流两旁,不成规模,山上的耕地就更少了,山地坡度高,种植难度大,另加之“退耕还林”、“生态林”等出于环保考虑的政策的出台,更是加速了农民耕地减少的速度;再者,重重叠叠的大山,困住了人们的脚,交通出行的不便更是让许多贫困村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相比于以前,交通状况大为好转,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是自然原因制约交通,现在交通条件好了,人们也不愿出去了,以易地搬迁为例,许多村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反映,集中的“上楼”计划虽然解决了住房、饮水等基本问题,但是生活习惯、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却又暴露出来了。
出于农业生产、交通出行、基础设施等的多方面原因,使得农民无法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思想水平,从而导致生活态度散漫、生活习惯差、对教育的重视不足,从而形成一种循环。在评估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家庭的子女十八九岁就出去打工的情况,还有十来岁的孩子独自居家的情况,当地人对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二、靠山靠水靠自己、脱贫呈现新面貌
1、农业生产方面
安康地区的气候较陕西的北方地区来说较为湿润,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丰富,这相对来说缓解了粮食作物的不足。当地魔芋、茶叶、绞股蓝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条件较为优越,在当地政府的号召和帮助下,当地民众越来越积极的投入到集体产业的生产中去。以平利县为例,当地的村干部和合作社带头人介绍村子的茶厂效益不错,农民的参与热情也很高涨,与茶商的合作意向建立的也越来越多。除了集体产业,许多农户家里进行了鸡、猪、鱼等的养殖,收入也相当不错。但是同时暴露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农村的产业发展受疾病、气候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较大,以猪肉为例,有农户反映2019年猪瘟导致他们养殖的猪死亡从而不得不进行填埋。
2、生产生活方面
许多贫困户在政府的帮扶下住进了安置区的新房子,大大改善了原来的居住环境、交通条件和子女上学等问题;农户也可以选择去社区工厂做工人,安康地区的社区工厂大多以服装、毛绒玩具的生产为主,这种“楼下就业”的产业帮扶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也从一定程度上让农民在失地的情况下有活可干;村子和安置社区的卫生院、敬老院建设也大大的为村民解决了看病、养老的问题;村子里的娱乐设施,比如乡村舞台、健身器材等也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感。
3、特色扶贫措施
在这一方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汉滨区的“异地置业”,这一措施使得农民能够通过分红获得一部分收益又不完全依靠地方财政拨款,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又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有一举两得的效果,但是这一措施从农民的反应来看,政府对措施的宣传并不到位,许多农民并不了解,所以导致不知道有没有拿到相应的分红;另外,社区工厂这一措施的效果也非常不错,一下子产生了农民有地方住有工作、政府获得了扶贫扶志双重效果、农民收入可持续的多种积极效果。
三、扶贫我们在行动、行动永远在路上
这次的扶贫评估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有两点:第一、贫困必须切断代际传递;第二、政府的扶贫工作必须考虑到可发展、可持续、效益递增。
现阶段的扶贫工作措施涉及方方面面,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要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考虑到长期的发展问题,这方面的工作比现阶段完成的扶贫工作难度更大、未知更多。
首先,要从农民自身角度下功夫,让农民摆脱以往的旧思想、等靠要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在评估过程中,听过很多“政府啥都不给”、“别人有什么但是我家咋没有”。政府不能一味的把自己放在一个“包办一切”的位置上,要想办法了解农民想要什么、农民想干什么,农民自己能干什么。
其次,重视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工农业生产、营销等的产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助学贷款、奖励、助学等方式激励学生,抓好义务教育的同时着力提升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通过教育培养人才,通过人才带动发展,通过发展改变现状。
最后,政府要转变角色和态度,在保证基础政策实施无遗漏之后,通过政府、社会、农民主体的合作,实现三方效益的综合提升。另外,政府在政策执行上的效率和速度的到了提升,但是可持续性不高,政府带动发展没有常态化,从而导致出现中断、难产等情况,如何减少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保证农村脱贫工作和发展问题的又一个关键。
脱贫攻坚,我很高兴我参与进来了,虽然评估工作很辛苦,但是收获满满。看到贫困村的面貌一天天在改变,那种愉悦和高兴是发自内心的。当然,评估中我也看到了一些仍然存在的问题,但是,有困难不怕,有问题不怕,可贵的是我们要有“化钝为利”的精神,脱贫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而我们,一直在行动。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的: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