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牛倌”书记马海军:致富思源,回报家乡
1月17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返家乡”寒假社会实践小组成员赴平凉市泾川县太平镇深入走访太平镇寨子洼村,对泾川县太平镇寨子洼村党支部书记马海军进行了走访。
不畏风险回乡创业
2000年高考失利后马海军外出打工,在河北沧州活塞有限公司当铸造工,在当铸造工的这七年时间里,从刚开始三千多的工资,一直涨到七千多,手里也逐渐有了积蓄。于2011年回家乡参与小康建设,看到家乡的建设和改变很大感触良多,于是开始搞养殖,当时家里人也表示反对的态度,毕竟要拿出这么多年的积蓄,风险也很大。2012年马海军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拿出了他的积蓄,建立了牧业公司,在农牧设施领域投资了五十多万。刚起步时买了三十多头牛,一直发展至今,在牛棚建起来之后,村民也都愿意加入到这个行业中,但同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一是资金的问题,二是技术的问题。于是马海军采用投牛还犊的方式,将基础母牛无偿借给村民们,让他们搞繁殖,如果下了牛娃子就给厂家,因为牛娃子的价格提近大牛的价格;如果下的牛娃子是母牛,则可以让农户当作基础母牛继续饲养,如果是公牛娃子,则在半年左右收回来,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接近母牛的价格,这样一来,给不少的群众解除了后顾之忧。在马海军的带动下,从起初村里的牛不足一百头,发展到现在的三百五十头,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每家每户都开起来了小轿车,好多人还盖起了二层小楼。
养牛振兴屡见成效
村民海女士表示到:“马支书盖起来了牛棚,我觉得挺好的。在马支书的帮助下,我也建了一个牛棚,买了五头牛,前一段时间卖了一头牛,赚了两万多,效果也挺好的。”
村民史先生表示到:“咱们这个养殖合作社,2015年建起,2016年投资使用。投资使用的时候,主要是马海军大户带动小户,在咱们村里面建起了24座牛棚,这24座牛棚,在原来都是散养户,在马海军的带领下,原来一户就养两三头,现在一户要养十几头,最多的要养十六七头的。就拿我来说,去年养了11头牛,然后下了六头牛娃,一共就是十七头。我抛开所有缴费,所得能有十二万左右十一万元。”
在马海军的带领下,太平镇寨子洼村、回民村的养牛产业快速发展,他仍然采取投牛还犊,大户带动小户的方式,有力带动了太平镇朱家沟、丁坡村两个汉族小山村肉牛产业的发展,他被乡亲们称为“牛倌”书记,马海军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产业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真情诠释了民族团结互助的大爱。
致富思源回报家乡
马海军书记感慨道:”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感受到了,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是真正的富。我作为党支部书记,感觉到自己探索养殖致富的同时,如何能带动大家发展,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我将继续扎根基层一线,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畜牧产业,做大做强养牛合作社,带动当地群众持续增加收入。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执行“致富思源,回报家乡”这一理想信念,以产业振兴为主,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实际行动,带领乡亲们致富增收。共同发展,共同努力,一起走上富裕道路。”
编辑:李超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