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我们在行动(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精准扶贫”从2013年11月提出到脱贫攻坚的开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完成攻坚脱贫任务,从农户——村——县三方位消除绝对贫困。在脱贫攻坚专项工作中,除了持续性的扶贫,还需要针对脱贫攻坚专项评估,检验脱贫攻坚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有幸参与国家脱贫攻坚工作两次的第三方评估,两次的所见所得截然不同,于己而言可以说有了全新的升华。
(调研员:吴琼)
于“扶贫”
我生活在内蒙的河套平原,在小时候的印象当中,肉眼所能见到的土地都尽可能的种植着各种作物。农村里也有不富裕的农户,你可以说“穷苦”,但谈不上“贫困”,更谈不上“吃不饱、穿不暖、饮水没保障、住房没保障”等问题。因而主观认为“都21世纪了,怎么还会有极度贫困?扶贫的意义大么?”,我也询问过周边没有从事相关专业的亲朋好友——“扶贫有意义没”,得到的回应多是质疑。多数人并未见过极度贫困的场景,也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群体,“愚昧”就这样产生了。
2019年3月,第一次评估是对我的洗礼最大,改变了我对“扶贫”的观念以及自身专业的审视。专项评估第一个县是“山中县”,整个县城像是被山环绕。这种视觉感化下,第一个冲击是对接会,县长一人回答了评估老师的所有问题的询问,大到县里工作,小到村里工作是如何展开的,从具体落实到具体数字,县长一人有条不紊的回应着,脱贫工作不是一个口号,而之前我所疑问的工作是在一种严谨、朴实的态度下展开,当时只觉得自己“肤浅”。第二个冲击是视觉和感觉,第一天去的第一个村子就碰到“饮水问题”,这个村子的几个村组分布在多个山头,其中一个村组只有4人是常驻人口,饮水是雨井水。在核查询问的过程中才知道这个村组位置偏远、位于山顶(地下水通不上去、水压不够)、常住人口少,暂时未通自来水,井水是做过水质鉴定,村里定期也会检查相关事宜,当眼睛看到破败的雨水井时,心里说不出的难受。庆幸的是,县政府依然确保每家每户每人满足“两不愁、三保障”,没条件创造条件,后来从老师那里得知县政府在凡是不能通水的村组集中建强压水泵通自来水,哪怕是一个山头仅仅居住的4口人也解决了饮水问题。除了饮水,有一对7旬低保户老人,这对老年夫妇均有残疾,家里已无地,全部的生活来源靠政府的低保和养老金,儿子偶尔会给一点药费,不是儿子不孝顺,而是家中太穷,穷到一进屋墙壁是黑的,隐约的光照下看见床上铺着打着补丁的褥子,所见之处没有较新的东西。以下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对话,视觉和听觉让我久久不能平息:
老师:大叔,您生活咋样?
大爷:挺好的,家里黑了点,这年纪大了,也不要求这,老两口都是残疾,也没地,这才穷了点,拖了国家的后腿了。
老师:您说家里穷,我们也了解到您是低保户,您没评成贫困户,您有什么想法没?
大爷:没啥想法,有比我还穷的,我没评上贫困户正常,给更需要的人。再说国家政策已经很好,对于我们这样的已经有了保障,是我们自己拖了国家的后腿。
老师:如果有一天您动不了了,有没有考虑怎么办?去找儿子,还是去养老院?
大爷:棺材早就准备好了,就在隔壁的房子里,该咋样就咋样,不给国家添麻烦,不给儿子添麻烦,儿子也没有房,能娶个媳妇不容易,不能给儿子添麻烦。国家每个月给我们发了钱,这是国家政策好,我们能享受到,知足了,以后就在这个房子,谁都不给添麻烦。
听完这段对话,看着这个房子,心里太难受了,如果这是我的姥爷或者爷爷,我该多心疼?第三个冲击是听觉,跟随老师对几个镇长做过访谈,访谈中很明确的是上至国家、下到基层干部全部都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没产业,政府找企业发展产业;没资金,国家投入资金;没技术,县上找技术人员给培训。然而,这一系列的事要落实,困难重重。政府倾其所能的带动贫困户,有的基层干部一个月只回过一次家,好在成效是村里有产业、农户有增收、贫困问题有解决,最初的靠天吃饭变成了现在的靠人吃饭。三个冲击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扶贫的意义大吗?政府的措施成效大吗?回答是:大,很大!因而在第二次评估的时候,比起第一次评估更为慎重,每一个内容核查慎之又慎,这项工作肩负的不是国家评估工作的委托,还有扶贫干部的心血,以及贫困户自身发展的价值。两次评估四个县,不管是GDP还是贫困户脱贫成效都较为显著,数字可以欺骗,贫困户自身的满意度是骗不了人。
于“三农”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攻坚持久战中的“硬骨头”,再硬的骨头都需要长久打磨。对比2002年李昌平所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时至今日的三农问题已得到改善,但依然摆脱不了之前的论述,秦巴山区的连片特困区较为典型。从农业税费改革到今天的脱贫攻坚,秦巴山区的农村有了新面貌,通水、电、路,房屋修缮,农村开始发展主导产业,农民可以入股合作社带动相关发展,村里的五保老人有了保障,家庭拮据的有了补助,老年人有了养老金,学生有了补助,村中修建卫生室等等,对比过去的农村,这已经是跨越式发展。秦巴山区受大山阻隔,地形复杂,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因而,可供种植的耕地较少,主导产业以茶叶和养殖为主。通过走访得知,产业发展是近几年国家财政投入,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产业模式,没有形成实质性稳定收益。除去国家的财政投入,多数村子没有村集体收入,很多硬件设施无法靠村完成,农村依然处于“半穷”的阶段。除此之外,农村中的新式合作社也是近几年才建立,产业没有实质性稳定效益意味着合作社也没有实质性效益,目前只能为农民提供基本的技术指导,还做不到相关产业分红,农民的主要收入还得靠自己谋求。年轻人可以通过外出务工改善生活,老年人基本留守农村,靠着仅有的一亩三分地维持生活,有的家庭甚至无地,村中的留守农民依然摆脱不了“穷”的尾巴。
“精准扶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的贫困问题,同时也即将面临新一轮的问题——返贫。农村“返贫”不是小题大做的被社会大众关注,而是有着实质性的依据,曾经受到帮扶的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如果没有持续性的关注,返贫的首要群体就是他们。其次,农村没有除财政补贴的村集体收入,农民仅靠一亩三分地自主致富难上加难,长此以往陷入了新的贫困。再次,现阶段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多数已在村中无地,如果有一天返乡养老、回到村里时,村中已无收入来源,这类人会不会存在新的贫困户?国家政策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问题,各项措施的颁布均做到了“惠农”,如果仅靠国家一条腿走路,农村不自主发展另一条腿,这条路能走多久?
于社会学
本硕专业一直是社会学,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社会学是理论的学科,它不像生物学、医学那样实践性大,我甚至陷入一个迷茫期,社会学重要吗?我要继续学习吗?也是这次评估让我重拾我对社会学的认知,在去村子的路上,也会和带队老师沟通。记得带队老师有一次问我“看了这些百态,你有什么想法?”,第一个想法便是社会学改变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心态,也看到了自己的责任。三次冲击让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感觉到社会学的价值,正是有社会学对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很多社会问题都能得以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每一次研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而是在于它的后世价值有多大、产生的效应有多深。我也庆幸自己学的是社会学,在面对这三次冲击能更为的淡定,面对有的农户贪恋贫困户、恶意说自己贫困的时候更为客观,面对有些问题还未完善之时不急于怪罪于基层干部。人都说最怕专业无用武之地,我找到了自己专业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所学专业知识的第一次运用。用到了,便热爱了。
于工作
任何工作的进行都有角色分配,不同的角色相互配合才会更有效的完成所要进行的工作。从开始培训到正式进村调研评估,团体内部一再强调:工作严谨,认真负责,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考究,再三核实,能面访绝对不电访,哪怕路程再远也要想办法克服。作为队长,除了上传下达,也要很好的把控全局,用其所能、想其所想。作为队员,相互配合,严谨入户,充分发挥团体协作精神。队员会为了更好的完成国家交付的政治任务,可以做到十个小时不进食的入户、下雨天爬山只为去山顶的那一户人家、每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某一组没有做完的时候其他组会帮忙配合完成等等凝聚集体力量的事情。每个人都是个性的存在,面对史无前例的国家专项工作时,个性也可以变成共性。地理环境制约、天气制约、饮食不习惯、身体抱恙等等的问题下,调查队员们没有喊过一句苦。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队员们通常是在强压下工作,身为队长的我每天像“黄世仁”一样对队员们“无情的压榨”,好在彼此能做到相互理解,为了集体目标而努力。两次评估最大的团体感受是:当团体有了共同目标的时候,才更容易形成集体意识,达到集体欢腾。
于己
两次评估工作中,我都担任了队长一职。第一次评估工作是“精神洗礼”,那么第二次评估工作就是“能力锻炼”,带队人数从17人变成了20人。第一次评估工作中是老师带队、抽样、做决策、村干部访谈,队长负责上传下达、协调各项工作、汇报统计各项数据以及核查工作,重心更多专注于核查工作。第二次评估工作我这一队较为特殊,让队长承担了更多,权力下放可以使带队老师全身心投入到访谈工作和核查工作,严格把控评估工作,而队长肩负起抽样、带队、决策、协助访谈、协调队员、汇报、核查等等,一天下来整个人都是懵的,疲惫不堪。回顾两次评估工作,对比最明显的就是“哭”的次数。第二次评估中,第一天晚上在车里便偷偷地流泪,说不清楚是压力大,还是委屈。第一天带队,走了最远的村子,路程来回共8个小时,为了不耽误工作,不敢让队员吃午饭,满心的愧疚却还是狠心的推迟并缩短了吃饭时间,整个人都是高度紧绷,生怕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第一天的高压让自己吃不消。其实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紧张而又谨慎:车上不敢休息,随时关注是否存在绕路问题,回复各种事项以及和跟车向导对接,自己独立抽样,反复确认抽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担心队员会不会没有向导对接,队员反馈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整理访谈内容,晚上整理反馈汇报今天的情况,如果哪个组除了小问题要协调解决,整个人手忙脚乱,内心的潜台词就是“我要处理好一切事情,千万不能出问题,要保证队员安全”,结果是队员不理解、自己满腹委屈、工作紧张进行。第四天是让我最惊心动魄的,晚上自己合数据的时候发现普查的实际数据和应普查数据不符,有5户不知所踪,第一反应是完了,这是重大事故,前前后后合了4次,怎么也找不到原因,整个人在崩溃的边缘,最后发现是其中一组还未交表,找见这5户的时候大哭,喜极而泣。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认真对待,严谨是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我在整理的过程中再严谨,“喜极而泣”的事故也许不会发生。就这种自我高压下连着哭了七天,每天吃不下喝不下,第七天彻底病了,需要打吊瓶提供基本体力。委屈到了极点,就给家里打电话,诉说着自己的难过,妈妈的一段话让我感到羞愧,她说“你现在只面对20个人,你已经委屈到需要倾诉,那么那些基层干部面对上百人甚至是上千人所受的委屈,他们需要找谁倾诉?要学着内心强大起来,这是锻炼的机会,能力是自己锻炼的,强大的内心是自己建立的,你只要没做对不起任何人的事,做好了自己本职工作,那么你就不委屈”。也许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也许是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后续的工作会更加从容。
除了絮叨,还有感谢,感谢这次锻炼的机会,感谢各位老师的提点和帮助,感谢队员的通力协作,感谢后勤同学的各种协助,感谢家人的鼓励,也感谢自己及时止损、没有被自己的高压吓倒。愿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