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标兵单行材料——邢成举
热爱科研与教学,做校园的最美风景
一、个人与年度科研情况介绍
邢成举,1984年生,2015年7月入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2018年1月晋升副教授,现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师党支部书记、系主任,同时还挂职学校科研院社科处副处长。
2020年,围绕扶贫车间与女性反贫困、不同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内在张力、相对贫困的政策衔接与差异化治理机制等在重要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本年度还有2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本年度共到位横向科研经费27.5万元;本年度还两次获得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研究中心颁发的优秀成果奖,其一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成果征集,另一个是2020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主题征文。自2015年入校工作以来,持续关注贫困与贫困治理工作,在扶贫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及其治理,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搬迁移民扶贫,贫困治理机制,中国扶贫的经验与道路,民族地区的转型性贫困和结构性贫困,扶贫工作的社会影响与后果,相对贫困及其治理机制等方面都有着前沿性和代表性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也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和基层政府的认可与好评。
二、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
1、做好时间管理是基本功
客观上看,担任系管理服务和挂职工作后,时间的碎片化是越发严重了,但对个人而言,能够做的就是高效地用好时间,做好时间管理,尤其是要将正常工作之外的时间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整块时间的情况下,只能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自觉加班加压。零碎的时间也可以发挥很好的价值,比如可以用这些时间就一些学术议题或是论文结构、框架等进行深化思考,在一点点时间的积累中,就可以将一些不成熟、不系统的学术观点变成了系统化和逻辑性的思考,这个时候再去写文章就轻而易举了。
2、到经验中去寻找学术的思想源泉和灵感
社会科学的研究,要呼应中国的变革,要回应时代的呼声。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地气的研究才会有生命力,做接地气的研究,研究者自身才能够感受到正向的激励并实现自我价值感。要接地气,自然需要到鲜活的经验和社会实践中去,因此,自2009年以来,一直坚持每年40天左右的驻村调研。驻村调研,一方面提供了学术研究的议题和灵感,另一方面也研究者自身接受了社会现实的教育。学术研究不是文字游戏,更不是书斋里的自说自话,学术研究要走出象牙塔,更要走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3、长期坚持并领域聚焦才能春暖花开
任何学科和领域的学术研究都是有一定门槛的,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一定时间的积累是很难在一个领域打开局面的。因此,学术研究也要能够耐得住寂寞,要在没有项目甚至是论文成果的最艰难阶段坚持下去,这样积累下去就能够不断地产出成果了。一个研究领域相对成熟后,研究者也往往会面临创新的瓶颈,这个时候也不要轻易放弃这个领域,而是尝试用更加多元的视角和学科对既有的研究领域进行再认知和再拓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术研究要求研究者不能过于狭隘,我们需要对丰富多元的社会经验和现象充满好奇,要让好奇心驱动研究的不断前进,以丰富通透的经验质感帮助我们不断提升研究质量。
三、做大学最美的风景
在很多社会大众看来,高校教师是一个很好的职业,从客观情况上看,也确实如此。但要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就没办法像大家羡慕有寒暑假期的高校教师那样生活,因为每年的寒暑假是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可以有整块的时间进行调研和写作,也可以对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的准备和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看起来光鲜亮丽,但要想撑起这份职业的荣誉,我们需要大量默默的付出。高校教师有两项基本任务,那就是教学和科研,我们都要做无限热爱学生和无限热爱学术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能成为大学校园里最美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