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从“课堂革命”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川大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高校开始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
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教学投入,建设优质课程,强化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等目标和要求逐渐被提上日程。
四川大学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实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在这一方向上取得了开拓性进展。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国家级奖励,每4年评选一次,分为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3个奖项,其中,特等奖一般每次仅授予给2项成果,而且还要报经国务院批准,获奖成果也就大致代表了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
今年拟授奖结果也已经完成公示,拟获得特等奖的分别是四川大学(下称“川大”)完成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和华中师范大学完成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
这两项成果有何特别之处呢?今天,让我们先来了解下川大的成果。
9月29日,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专题研讨会”上,四川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兰利琼教授围绕“以课堂教学改革带动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向与会人士分享了川大的探索实践。
01
“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
虽然川大地处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很大,但学校依然努力让每一位在校生接受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川大希望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阶段辅助三大类课程体系,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还设计了多项支撑计划,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其中,最为重要的突破口就是“探究式—小班化”课程改革项目。
缩小班级规模,推行小班化研讨型教学
四川大学原校长谢和平院士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高校就必须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的讲授、批判式的讨论和非标准答案考试,而这些都需要小班化的课堂去实现。”
缩小班级规模、推行小班化研讨型教学模式也就成了一些高校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打造精英教育的关键。
例如,复旦大学在其2011年发布的《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计划将教学班级规模在30人以下的课程扩大到全校开课总量的50%以上,新筹建的本科生院按照1:8的比例给学生配备导师。在大连理工大学,目前也已有300余门课程实现
了“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
从2010年起,川大把新生按照25人的规模进行编班,全面开展高水平互动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至今已开设互动式、小班化课程9024门次,占比达70.5%。
在推动“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川大特别强调也要同步改革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兰利琼认为,只有每门课程改变以往“一考定成绩”的方式,让期末考试成绩占比降至40%-50%,给学生至少安排6次平时作业,实行全过程学业评价,才能引导
学生注重平时的课堂积累和课后训练,让他们明白,参加考核不是为了获得分数,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如此,教学的目的才能够真正实现。
“非标准答案考试”与教学、技术相融合
在考核方式上,“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行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创新思维为导向的“非标准答案考试”。
川大倡导教师在命题时要重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而在评定学生成绩时则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思路是否具有创意。
案例
例如,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周加贝曾为《近代化学基础》课程出过如下试题:根据所学化学元素知识,设计一个太阳系内行星或卫星的外太空开拓计划;
而轻纺与食品学院革制品设计教研室姚云鹤老师给《设计与构成》课程出的试题是:选择一段乐曲,以视觉设计构成艺术加以表达。
面向未来,川大还结合新兴的现代教育技术和科研成果,在学生中推行“互联网+游戏化教学”、“混合现实MR运用于教学”等教学改革举措,包括:
案例
由教师设计游戏教学,让学生以攻城略地的方式学习,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化学课上,川大的一些老师还用混合现实的方法,将一些微观结构展示在教室里,以帮助同学们理解抽象概念;
还有一些教师研究脑电波与学生学习状态之间的关联。
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激励机制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要想有效推行下去,在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和师生积极配合之外,还需要完善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作为支撑。
在进行“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川大就通过长期持续投入充足的本科教学经费,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不断改善课堂实施的软硬件条件,营造出重科研、更重教学的教学文化氛围,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持续动力。
在经费投入方面,目前,川大已投入2亿元,建成403间智慧教室(占比达到80%),包括打造互动式教师休息室、网络互动教室、远程互动教室和专用研讨教室。在这样的智慧教学环境中上课,师生之间的互动积极性均有了明显提升,学生的前排就坐率和抬头率也
有所提高。
而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四川大学设立了卓越教学奖、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本科教学优秀奖、“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等多项教学奖,并举办“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竞赛、大学英语教学竞赛等各类教学竞赛,以调动一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02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核心
为何川大要选择课堂作为改革的主战场,以课堂改革作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谢和平院士曾说过:“小课堂可以折射出大世界,引领学生做大事情,在人才培养改革中起大作用,实现大作为。”
具体而言,课堂教学包括教师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体系、学生学业评价、教学激励和全方位投入等多个方面。以课堂为切入点,其实就可以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创新。
但要想发挥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正作用,核心就要更新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更新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改革与一线教师息息相关,但是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却是个难题。
多数老师认为,在课堂上设计提问互动环节会耗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拖延课程进度,导致在课堂上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进而损害同学们从课堂上获取的知识结构完整度。
这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刚平则认为,我们不妨试着站在课程的立场来审视教学改革问题,因为相比于教学意识,课程意识更关注教学目标本身是否合理,也就是教学活
动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合理的,如何让完成这项活动的过程变得引人入胜。
他认为,这种意识能够帮助教师关注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生学习意愿、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全发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欲。川大的“探究式—小班化”课程改革同样提倡,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通过逐渐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川大认为,教师的教学重心也会随之发生转移,使教学效果朝着学校希望看到的方向不断靠拢。
在职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
明白提升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后,高校还要考虑如何才能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其中,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是个办法。
自2011年起,川大开设创新教育大讲堂,邀请研究者和管理者前来分享他们从事本科教育的宝贵经验和研究管理方面的心得体会。
谢和平院士主讲了第一课《川大的教育——思考与实践》,哈佛大学教授艾瑞克·马祖尔(Eric Mazur)则带来题为《传统考试——学习创新的隐性障碍》的分享,讲述他如何将自己20余人的研究团队分成两组,分别研究光学和课堂物理学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
今年,川大还邀请国外专家举办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工作坊,授课内容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参与规划方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要素和动态课堂创建方法。
通过定期召开此类“以学为中心的教育”工作坊和研讨会,川大鼓励一线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激发,真正实现从灌输式教学到探究式教学的转变。
实施新教师“双证”上讲台制度
为保障一线教师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四川大学还实施了新教师“双证上讲台”制度。
该校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拿到双证——教师资格证书和川大教师发展中心经过培训后颁发的合格证书——方能上岗授课。
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学能力培训历时5周,每周培训1整天,共涉及12个专题。课程内容从师德师风到川大的教育、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再到信息化时代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摩等等。
通过让新入职教师接受一系列岗前培训,川大希望老师们能够清楚,课堂授课一定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而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川大还设计了其他多元培训课程。
案例
例如,“教学策略”培训课程是让每个学院选择带有学院自身特色的主题课程,安排导师授课;
四川大学与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合作推出了全英文授课培训课程,旨在提升一线教师的全英文授课能力;
智慧教学校园行让每一位老师知道怎样将智慧教学运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开设此类培训课程,川大从多方面提升了教师的胜任力、课堂管理能力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并以此推动“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活动的深度进行。
03
小结
从四川大学“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能够看到,为了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川大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
首先要有一流师资力量和智慧教学环境作为基石;
其次,要抓好“课堂”这个关键场所,重视“学业评价方式”和“考试制度”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重要性;
最后,通过保障经费的持续性投入来设立奖励措施、出台相应政策,让整个改革平稳有效推行下去。
我们始终在追问,我国离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还有多远,而川大用多年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的坚持和探索,向我们证明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