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旗始终飘扬在生态文明建设一线
“秦岭深处党旗飘,作为生命学院毕业的学生,深知学校在秦岭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作用与功绩。这次培训,让我更深刻地感知了我们人文学院在秦岭生态文明上贡献。”
这是近日在学校党务干部守初心担使命“铸魂•赋能”专题培训现场教学中人文学院辅导员李瑞的由衷感慨。通过现场聆听学院张红教授“看、听、问、议”多重方式组合的生态文明专题教学,让他和众多学员不仅深入宁陕生态实践的经验、意义和启示,也更多了解了我校生态文明建设一线上的“人文故事”。
近年来,人文学院全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推行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研用一体化”,不断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连接课内课外,打造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培养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代新人。
绿色教育:从“栽盆景”到“育森林”
“如果把自己比作一种农作物,我宁愿是小麦,它经历了春夏秋冬,温凉寒暑,把天地精华吸收进去了。如果是其他秋粮,只长两季而有一个季节没有过,肯定是我的遗憾。”樊志民教授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的烂漫表达,不仅传递着知农敬农的情怀,更表述着生态文明绿色教育的朴素至理。谈起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副院长赵丹始终愿意将这一《开讲》作为学院打破“栽盆景”,走出学院“围墙”,推进“育森林”式全覆盖教育的肇始。
紧跟未来农业、智慧农业建设需求,顺应学校系统推进秦岭大生物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要求,学院积极配合开设了“秦岭起源与环境”等专题教育公共选修课,牵头负责了“大国三农”文化通识课程的开发。目前,获批农业农村部规划教材3部,建成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大国三农”系列精品通识课程2门,通过一步一脚印的建设,生态文明课程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得到夯实,生态文明教育逐步纳入本科研究生教学大纲,融汇到全校大学生教材体系中,推广到各个学科,保证着教育的有效实施。
学院连续多年以每年以专项经费的形式支持设立生态文明教育专题项目,专门开通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站,专题组织召开秦岭生态文明教育汇报总结会议,发表《人文类通识课程开发与设计研究——以农林类大学为例》等研究成果,并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先后开设网上生态文明教育报告等。建设绿色大学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校的具体体现,更是高校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有的责任担当,一流大学建设要主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人文学院师生在党委的号召引领下,以义无反顾的姿态始终奋战在绿色教育的一线,助力学校履行着一流农业大学的责任与担当。
绿色研究:从“有必要”到“有声音”
法学系党支部委员刘鹏博士在人民日报发表理论文章《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社会学系党支部书记邢成举副教授在顶级权威期刊《民族研究》发表生态文明与深度贫困问题研究论文,公共管理系“双带头”党支部书记何得桂副教授与青海林草局副局长王恩光共同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畅谈“村两委+”:探路生态有效保护的“祁连山方案”,杨乙丹教授当选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青年学者、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董红教授当选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等等,在学院党委的引领下,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专题辅导报告等多元途径学习,学院党员师生、党外知识分子深入领会着从“两个文明”到“五个文明”的意义,深入学习贯彻着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来陕视察讲话精神等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以专业的力量,助推着全国不同区域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绿色研究、生态文明教育实现了从“有必要”到“有声音”的华丽转变。
“特别有收获感,特别有成就感,深入千阳一线的社会调查研究,让我们在完成精准脱贫千阳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走村入户与村民的交谈,了解了移民搬迁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了生态环境对脱贫工作的影响,更能精准地理解总书记在陕南考察对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赞誉的深远意义”谈起团队调研报告—《陕西千阳“脱贫项目超市”解需求对接难题》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肯定,被刊登在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并获得千阳地方政府专函感谢,作为团队主要成员的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徐榕同学不由地感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着眼打赢“两场战役”,夺取疫情防控与学院事业发展“双胜利”,《陕西黄河流域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研究》《陕西秦岭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等获批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百县万村大调查”活动得到积极推进,人文学院正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研用一体化进程,扩大学校人文社会学科的声音与影响。
绿色实践:从“课内”到“课外”
学院团委成功入选陕西省第一批全省高校团建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学院在陕西高校基层团支部团日大赛获佳绩,法学191团支部勇夺唯一的一等奖,社会学191团支部、社会工作192团支部分别荣获二等奖、三等奖;接连获得的团建工作成绩,展示的是学院“党建带团建”的成功实践,更是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的丰硕成果,成为学院每名团学干部的基本感触。
每年支持近20个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秦岭周边以及西北其他地区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连续8年举办大学生农村社会调查实践技能竞赛,围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学院党员师生团队先后推出《山区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执行研究:陕南的表述》《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区贫困有效治理的石泉样本研究》《黄土地上的西农印迹:高校助力脱贫攻坚的合阳实践》《生态环境损害法律责任研究》等著作,1份研究报告成功入选2019年陕西蓝皮书。围绕生态社会实践,分学期专题召开秦岭生态文明调查研讨交流报告会,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让生态文明教育连接课内课外,成为每个学子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保护秦岭、我们在行动”,“关爱渭河、我们再行动”,“黄河流域百县万村大调查、我们再出发”,人文学院师生以社会调查研究为基点,积极响应社会生态环境热点需求,在稳步构建绿色教育体系、夯实绿色实践平台,推广绿色文化,创新绿色科研的基础上,由外到内,围绕学校独有的生态条件,积极组织开展“节约型校园”等系列专题活动,倡导并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将绿色大学建设融入校园生活点点滴滴,书写人文师生助力学校“文明校园”创建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