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磨一剑—人文学院荣获学校“年度先进单位”荣誉背后的故事
春日暖阳,疫情还没有过去。学院荣获2019年度先进单位的消息,从学校2020年工作会议传来,却迅速传遍了学院每个QQ群、微信群,成为学院师生网上交流的热门话题,振奋着学院每个师生。
“不容易!太不容易了!学校合并组建20年来,学院首次获得这一殊荣”资深教师张磊教授的感慨,成为师生们心中共同的感触。在不容易的深切感触中,每个师生都静静地体味着这属于我们人文人的奋斗故事……
党政同心,谱写转型发展新篇章
中央指导组莅临学院检查指导学院主题教育工作,学院党委获批陕西省第二批高校“双创 ”标杆院系重点支持建设的基层党委,在基层党委年度工作考评时获优,在学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中期评估中获评优秀,连续5年荣获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年度到位科研经费突破300万,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首次获评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首次获批省级一流专业……
对于过去一年成绩,每个师生都能侃侃而谈。“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的支持,离不开师生员工的辛勤付出,但更离不开学院党政班子的同心戮力。”党委书记王德连谈到学院取得这项荣誉,还是愿意从十三五规划谈起,谈起当年底子薄时的科学预判。“比我们的规划提前1年实现了向教学科研型学院的转型!只要有科学谋划,只要能够狠抓落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成!”是他坚定传达给每位师生的明确信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院领导班子在学院的发展中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付少平教授对领导班子的以上率下的示范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几年来,学院党政班子人员发生了变化,不变的是学院党委、行政与学生工作三大年度工作要点的制定和每周周一管理例会的推进落实。压实管理责任、领导坚守在一线、工作在一线切实发挥示范作用,不仅让年轻的80后教授进入了班子成员,更推动了班子成员联系系、所(中心)和青年教师等近40项制度的出台与运行,确保了让规则看守学院。中央第一指导组副组长闫为革检查指导学院主题教育工作时,他认为学院开展主题教育各项工作扎实,探索出了一些非常好的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事业发展为落脚点,党政同心,凝心聚力,学院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谈起党政班子的通力合作,学院院长朱宏斌教授爱谈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工作,谈到与书记、其他班子成员共同拟定申报材料,一同向专家教授请教咨询,一起奋斗的细节与过程。这样的经历,同样留在学院第四轮学科评估、学科调整决策、整体搬迁等重大事项中。“集体决策、分工协作,模范执行学院工作规则,书记院长要带好头。”是朱宏斌心中最大的体会。
立德树人,哺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筑牢学院发展生存之基,扎实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赵丹深入系统思考、倾注心血,与领导班子共同谋划六位一体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与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协同,组织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本研贯通新模式;申报并获批社会学省级一流专业,新办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逐步推进优势学科与专业协同建设;顺应三学期制改革,开展教学发展论坛、海外名师教学示范课等多元教发活动,推进10余门课程开展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完善“通识课程+平台基础课+专业课+特色选修课+国际化课程”课程体系;建成3门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1门、全英文课程1门、暑期课程1门;2门课程获批“大国三农”系列精品通识课程;全面抓实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签订2+2合作项目,广泛邀请来自10多个国家的教授学者来学院交流,选派多名本科生出国访学。
“五育并举,人文社科学子应该有什么特色,学生工作该怎么创新?”面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培育要求,学院党委副书记侯东丽积极探索,继读书会、学术沙龙、学子论坛等系列活动之后,积极发挥校友资源优势,推出了“职在未来”创业教育校友系列讲座。牢牢抓住学风这一重要保障,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学院党委统筹开展着“党旗领航”工程,系统探索着以党风建设为引领,管理作风、教师教风、科研风气与学子学风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路径策略,让“依法治理”、“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等精神融入学院文化,滋养着每个师生的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35项,大学生创业项目4项,50余名本科生组成12支队伍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荣获陕西省“挑战杯”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全国“挑战杯”三等奖2项;36名学生通过司法考试,全国司法考试通过率实现“四连增”;12名学生荣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4名学生荣获“百篇优秀毕业论文(设计)”,1名学生获得第十八届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2支队伍闯入全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百强,分别荣获优秀奖,实现学校在该赛事奖项“零”突破。
人才强院,打造人文社科新高地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高校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学院忠实贯彻人才强院战略,坚持培育和引进“双轮驱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进人才引进和发展支持体系建设,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岗相宜的工作生态。
“制定《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奖励办法》《学院重点培育人才支持计划》,引进教授1名、副教授4名、青年教师6名,晋升教授4名,副教授3名;4名教师当选全国学会理事或入选省级专家库,1名教师获陕西省微课比赛三等奖,努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谈到2019年人才工作,学院分管该工作的副院长赵晓峰如数家珍。同时,学院还不断推进基层单位管理改革,培育并锻炼优秀年轻干部,努力夯实并扩容学院各类人才的“蓄水池”。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人才强院战略的强力支持下,学院积极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工作,聚焦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战略需求,围绕学校四大学科使命的履行,全面提升科研工作水平。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到位科研经费突破300万元,出版著作8本,发表权威期刊论文3篇;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实现了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两个首次”。
扎根中国大地,将论文写就在祖国大地上,学院积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学科社会影响力。牵头组织实施麟游县和扶风县等2个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工作,1篇扶贫报告刊登在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助力学校《韩城市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项目实施工作,牵头2个子项目的实施;5份咨政报告被陕西省政府等部门采纳,1份研究报告成功入选2019年陕西蓝皮书;5篇理论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全国性报刊;2名教师获得农工党陕西省委会表彰,1名教授参加拍摄陕西卫视《我的家乡在陕西—走进农业圣地杨凌》节目,1名教授在陕西省政协“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月度协商座谈会上建言献策。
“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是二十年磨一剑的人文学院师的心声汇聚。面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学院师生必将以此次荣获先进单位为新征程、新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逐梦前行,奋力谱写学院转型发展的新篇章,为我校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建设奠定雄厚的人文底蕴。